為何態度比能力更重要?
作者:
世紀華都
游覽量:
發布時間:
2019/11/15 00:00:00
一般人會認為,一個人獲得很好的發展,是因為他有能力,一個人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是因為他有能力。事實上最大的前提是,你到底擁有什么樣的態度態度造就了能力,是態度造成了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對待成長的態度,決定了成功的速度;對待學習的態度,決定了成長的高度;對待失敗的態度,也決定了成功的高度。在人的一生中,幾乎每個人都面臨過挫折與失敗,如果對待失敗的態度正確,就能從挫折和失敗中重新站立起來。不言而喻,態度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因素。
從心理學角度講,態度是對人、事物、觀點的評價,由三個部分組成:
1. 情感成分:對態度對象情緒上的反應,即感覺的價值觀。
2. 認知成分:對態度對象想法的信息。
3. 行為成分:對態度對象采取的行動或可觀察的行為。
這是經典概念,摘自《社會心理學》。態度是復雜和微妙的,你自己的態度是通過別人的印象顯現出來的。
有一家大廈物業管理中心招聘人力資源經理人員,正好我推薦的人也有人力資源經驗的。這位應聘者專門在單位請了事假去面試,可見對此還是足夠重視的,可是負責招聘的人力資源經理反饋說,應聘者自認為是有經驗的人力資源管理者,自持有熟人介紹,應聘中表現的態度很不能讓人接受。
細問后才清楚,這位應聘者竟然在面試過程中自始至終嚼著口香糖,讓人感覺到漫不經心,對人力資源經理很不尊敬。了解了應聘者的情況,才知道他并非出自本意,“行為”表現出的態度讓第一次謀面的人不舒服,是因為對面試場合的禮儀不夠了解才有此舉動。
這樣的例子還不止一次,推薦一位在讀博士生去面試咨詢顧問的職位,面試結束后了解情況,招聘者說在讀學生就是態度不夠端正,有些行為表現得很突兀,不知是其不了解還是故意為之。原來這位應聘者帶著墨鏡去了公司,在進門后將墨鏡作為發夾一樣夾在頭頂,因裝束休閑,言談中不免有些輕率滿不在乎,讓人感覺態度不認真。雖然通過了面試,總還是給人留下了不佳的首次印象。
由此可知,態度是通過別人感受的,你表現出來的情緒、觀點和行為
初涉職場,經常會碰壁的原因是,不了解態度,特別是“外顯態度”對自己的重要性,往往大家會說,你的感覺不對啊,我本來不是這個樣子,我不是這個意思。可是,誤會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首先的原因在于我們本人,沒有通過好的情緒來傳達好的態度,比如:使用急速的語氣、較高的音調與同事溝通。同事會認為你生氣了;與上司溝通,上司會認為你很急躁;與客戶溝通,客戶會認為你很不耐煩;面無表情,眼瞼沉重,同事會認為你的心情不好;上司會認為你的工作態度不飽滿;客戶會認為你的服務不友好。
或許以上別人不良的感受,都不是你想表達的態度,而只是你的性格、你的習慣如此,但是外人不會認同這種托詞,大家只會用職場的標準來衡量。
一個人的態度積極不積極,更多的會表現在別人可觀察的行為上。是否花費應有的時間做一件事,就說明你是否具備對此重視的態度。比如說,一個人工作態度是否認真,可以從其對工作的投入中來判斷,評價一個人工作“不惜力氣”,即工作很賣力,不惜花費精力、時間,這應該說是老板對員工很好的評價了。相反的會說這個人很聰明,但干活比較“取巧”,即沒有很好地投入工作,付出一點時間就想取得高質量的成果。這也許會有很好的結果,但那只是偶然的好結果。
好的態度是職業起步的基礎
有一次參加一個讀書會,讀書會研讀的一本書,就是英文版的《Attitude》(中譯:《態度》),作者是John.C.Maxwell,在開始的第一章,出現了幾個公式,是這樣的:
一流的智商+ 糟糕的態度 = 很差的成績
一流的智商+ 壞的態度 = 一般的成績
一流的智商+ 一般的態度 = 良好的成績
一流的智商+ 好的態度 = 優秀的成績
作者的觀點是:好的態度不能確定你的成功,但是壞的態度卻可以確定你的失敗。
職業剛剛起步的員工,除了一個能夠代表過去學歷的證書,一個健康的身體,還會有什么呢?經驗、技能都談不上,那可以比拼的就是態度了,有了好的態度,才會對工作有激情,不惜力氣地投入,快速地成長才可能成功。往往自持聰明的人會說我的智商比別人高,所以不怕。但實際上這從學歷背景上就讓大家在起跑線上持平了,好的公司是絕不會隨便選人的,名牌學校的畢業生總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同為名牌畢業生,智力都是一流的,態度端正與否就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了。
招聘時要選擇態度好的員工,其不佳的技能,可以錄取以后進行培訓
資深的經理招聘新員工,共性的法則是:選擇合拍的,態度好的員工,而不是有能力的高技能的員工。
<態度能力矩陣>
A. 能力高、態度好的員工在企業中是受歡迎的,且需要用激勵、認可和職位提升來留住。
B. 能力低,但態度好的員工,可以通過培訓技能提升其能力,才是企業選擇的員工;
C. 能力高,態度差的員工,用好了也可以發揮作用,但同樣也要付出代價,管理成本高,因此應慎重選擇。相比第二種員工,反而在新員工招聘時,往往會被淘汰掉,原因是經理們認為與其招聘有風險的、不好合作的、可能有負作用的下屬,不如保險起見,費功夫培訓一個下屬。
D. 能力低,態度差的員工肯定是被放棄掉的那類,除非改變態度,還是有機會的。
回顧當年,天津凱悅飯店招聘了十名大學畢業生,一起進入實習階段。我們被分成幾組,分別在客房、餐廳實習,在西餐廳實習后,餐廳經理是菲律賓籍的資深經理他問我們幾位實習生:“愿不愿意在西餐廳工作啊?”我們前幾位都認真的回答說:“只要飯店安排,可以考慮。”可有兩位同事,一位男生,一位女生都很明確的說:“不愿意,不喜歡。”
其實經理并沒有權利安排我們的工作,只是想看看我們實習后的態度,而多崗位交叉實習的安排也是讓我們大學畢業生深入一線了解服務環節,認同服務理念。于是這兩位態度不端正的人員,被指定在大堂的公共衛生崗位實習,一個負責男衛生間,一個負責女衛生間,以端正態度。當時,這個經歷被當成笑話講,現在看來,也不枉經理們的一片苦心——改變態度,才好訓練其技能。
溫馨小貼士:
1、管理自己的情緒:職業人都是情緒的勞動者,職場上表現出職業化的一面,克服自己個性上的缺點,不要因個性而造成別人對自己態度的誤會;
2、修煉職場規則:職場規則是職業人的行為規范,按照職業規范行事,總不會因“無知”造成對態度的誤解,了解職場規則,就要努力去規范自己的行為;
3、通過正常的渠道發泄自己不快的情緒:通過“轉移法”消除在工作場合的不快,比如鍛煉、郊游、旅游或者其他興趣愛好等,帶著工作熱情去工作;
4、正確處理不良態度:一旦形成對人對事不好的判斷,不要一成不變,而是在變化中接受,找到不同觀點的相同處,或尊重別人的觀點,保留自己的觀點,不產生人與人的沖突,而只是觀點的對立。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能力確實很重要,但是比能力更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態度,有了好的態度,做什么都能成功!
下一條: